年,电影生产处于低谷期的拉丁美洲出现了两部引人瞩目的影片:巴西的《中央车站》和阿根廷的《比萨、啤酒和香烟》,这两部电影分别代表了拉美电影的两股潮流和两种走向。前者是怀旧的情节现实主义;后者是直视当下的自然主义——更为极致、深沉的现实主义。
如果我们将《比萨、啤酒和香烟》与同样是年上映的、阿根廷著名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的电影《云》相比,就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下产生的两部迥然不同的电影,以及两部电影里有着云泥之别的阿根廷。在《云》中,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座大全景与蓝黑色调下激情而又悲伤的魔幻现实主义之都;在《比萨、啤酒和香烟》中,布宜诺斯艾利斯则是一座黑白的、粗糙的、偷抢拐骗时有发生的现实主义之城;在《云》中,象征着阿根廷历史和自由的标志性建筑方尖碑出现在景深处,如玉石般洁白,如长剑般直插云霄;而在《比萨、啤酒和香烟》中,作为主人公的几个小混混进入到了方尖碑的内部,那里狭小、简陋、贴着妓女小广告。这种“方尖碑内”的视角,不仅代表了阿根廷电影的转向,而且标识着阿根廷新电影的创作理念:内部的、手术式的、零度的叙事。
然而,要理解这种转向对阿根廷电影的意义,还得从阿根廷电影的历史说起。
阿根廷自年独立以来,建国不过余年。因此可以说,电影深度参与了这个年轻国家、稚嫩民族的形象塑造和身份建构。阿根廷电影史上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年代的“探戈电影”和娱乐电影,那时“阿根廷是拉丁美洲西班牙语电影最为成功的一个国家”。第二次是年代的“第三电影”,提出“第三电影”概念的“解放电影小组”将拍电影视为革命的行动,摄影机是革命的武器,胶片则是一格一格的子弹,用以唤醒被新殖民主义麻痹的观众。第三次高潮即是出现于上个世纪末期的“阿根廷新电影”,它是与上述电影的决裂,电影不再介入现实,而是不动声色地冷眼静观;不再是激情万丈、饱含深情的寓言故事,而是以零度的情感对生活进行人类主义的描摹;不再有道德说教,作者的声音和价值判断隐退;人物如同是景物的一部分,社会如自然一样被呈现,叙述不再是虚拟式或命令式,而是陈述式的;电影创作由此成为“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零度的写作。同时,电影也摆脱了“娱乐”或“革命”的工具地位,宣布了自身的自由与独立。阿根廷新电影也由此获得全新的美学形式和电影语言,成为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影坛最令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它甚至被称为“阿根廷电影Boom”。
每一次的“新电影”都是对既往电影的一次“谋杀”。但阿根廷新电影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组织与口号的电影流派,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位作者的创作也各有不同。
卢奎西亚?马特尔(LucreciaMartel)认为“电影是思考世界的美学方式”。在她的电影《沼泽》《扎马》中,人物的身体成为叙述的焦点,在身体的受伤、静止、重叠、病痛、残缺、死亡中,来观测作用于身体的各种毁灭之力;
亚德里安卡泰诺(AdrinCaetano)的叙述是手术式的内部视角,《比萨、啤酒和香烟》()通常被认为是“阿根廷新电影”的开山之作,黑白影像、运动镜头、边缘人群、非职业演员、记录与虚构混合等电影语言的使用,不仅昭示着“新浪潮”精神的借尸还魂,同时用叙事的断裂、破碎、琐碎,反映了军事独裁(-)和经济危机(年阿根廷的通胀率达到%)之后阿根廷的普遍失业、社会断裂和精神危机;
巴布罗?特拉佩洛(PabloTrapero)《半天吊》(Mundogra,),以黑白影像、非职业演员和松散叙事,不动声色地讲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一名失业工人的生活——一个在新自由主义废墟之上剩余人的形象速写;
利桑德罗阿隆索(LisandroAlonso)的《再见伊甸园》、《利物浦》、《安乐乡》,将情感和情绪降到到零度,以零度叙事表达着主人公们在阿根廷的不同地理空间寻找乌托邦时的迷失,和异托邦之上的“阿根廷之谜”。
《阿根廷史》一书的作者乔纳森C布朗在序言中特别提到了令人费解的“阿根廷之谜”:曾经的辉煌与长久的停滞;丰富的资源与普遍的贫困;骄人的文化艺术成就、众多冠军英雄,与从未克服的种族主义、社会歧视、政治暴力问题,等等。
事实上,不同于墨西哥教育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对拉丁美洲“宇宙种族”混血特性的提倡,阿根廷人的自我认知全然不同。如果你问一个阿根廷人:“阿根廷是谁?”答案可能是如下这些:拉丁美洲的欧洲飞地、欧洲人、乘船而来的移民的子孙、世界粮仓、天才、冠军、腐败分子、懦夫、受害者……
这些词汇反映了阿根廷人强烈的自厌和自恋,以及最重要的:无视现实。
基于此,阿根廷学者AlejandroGrimson年出版的书籍《阿根廷迷思》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阿根廷人:mitomana,意思是:神话狂、臆想症、说谎癖。这个词多少反应了阿根廷人的某些特质:想像代替现实、激情胜过理性。换言之,如何抑制激情、面对现实,认识自我,是阿根廷这个年轻国家的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根廷新电影的自然主义和零度叙事,正是直面现实,“凝视大地,脱离天空,放弃隐喻”的过程。
当然,对“阿根廷新电影”的讨论远未结束,这些电影的意义和价值也仍在探讨之中。阿根廷人显然认识到了这些电影的价值,这套丛书正是对阿根廷新电影的完整介绍和深度研究。中国国内有关阿根廷新电影的资料非常少,中国的观众对于阿根廷电影虽知之不多却兴趣颇浓。这套丛书的译介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成为国内出版的第一套研究拉丁美洲国别电影的丛书。
我大约自年开始,出于对拉美电影的热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拉丁美洲电影之上,并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拉美电影赏析》课程。之后,于年和年出版了两本关于拉美电影电影的书籍,分别是《孤独迷宫:拉美电影的空间研究》和《拉丁美洲电影作品分析》。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国的拉丁美洲电影研究处于起步期,急需年轻的学者,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年10月11日,我收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汪米拉的邮件,从此我们成了朋友。之后我又陆续收到了数篇她发来的原创影评和翻译来稿,均发布于“拉美电影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