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国历史沿革第二十八期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好白癜风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大英帝国

帝国历程沿革

(一)大英帝国由英国的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受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多万平方公里。年英国光荣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并在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英国提供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年击败拿破仑·波拿巴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不列颠治世”。年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其胜利后的年根据巴黎和会夺取德国的前殖民地,领土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覆盖世界陆地的四分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国家,领土遍布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大英帝国的领土上永远有太阳照射之地,所以有“日不落帝国”之称。大英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领土扩张到极限。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战争中国力的巨大损耗显现副作用,另外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迅速崛起瓜分英国既有利益,加上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大英帝国逐渐解体,并最后转型为当今的英联邦。“大英帝国”即“不列颠帝国”,最早提出者被认为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他首次为英国王室提出这个概念。

(二)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以继承莫卧儿王朝的法统为名正式加冕为皇帝,宣告“不列颠帝国”名义上诞生。在英国君主具有皇帝头衔的期间“不列颠帝国”是正式的国名,“不列颠帝国”(大英帝国)的涵盖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联合王国”(英国),而是以英国本土为核心,包含所有海外领地、殖民地、自治领,甚至控制海域的全球性帝国。在其最鼎盛的年领土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而在一战胜利后的年达到其有史以来最大的面积,即万平方公里,《凡尔赛条约》是不列颠帝国携五大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印度)签署合约。年不列颠帝国皇帝乔治六世放弃莫卧儿王朝法统获得的皇帝头衔,允许印度和平独立,即宣告名义上“不列颠帝国”的终结。然而从“不列颠帝国”到如今的联合王国-联邦王国-国家联邦的“英联邦”体系,经过一个世纪的漫长演变过程,各大殖民地和自治领最终成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与联合王国之间关系紧密且国格平等。至此“大英帝国”这一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帝国,已经彻底完成和平的解体和转型。自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之后加上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关系,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卷入欧洲大陆的事务。由于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的君主都来自法国,因此国王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其法国领土上,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这段时间是英格兰对外征服的开始,包括年对爱尔兰的征服以及年对威尔士的扩张。

(三)年英格兰对苏格兰的短暂控制在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年通过英国王位继承法来和平实现。虽然年英格兰君主丧失诺曼底的领土,但通过联婚与继承英格兰的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年打输英法百年战争最后才丧失法国土地。从此之后一直到年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加来,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来港也丧失。海外的大英帝国在这里指的是英国人的海上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其根源可追溯到至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采取的积极的海洋政策,亨利七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创建近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发展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这套体系也为日后的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条件,像马萨诸塞湾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贸易企业为大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重要的贡献。马萨诸塞湾公司是位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湾的殖民公司,年在接管多切斯特公司(年建立)的基础上建立新英格兰公司。年,新英格兰公司获得了查尔斯河和梅里马克河之间的土地,向西扩及“南海”。年获得“新英格兰马萨诸塞的总督和公司”的王室特许状,改称马萨诸塞湾公司。同年以温思罗普为首的组织签订所谓《剑桥协议》,并购买公司的所有股份,因而获得对公司和特许状的全面控制。因特许状中未规定公司的所在地,马萨诸塞湾公司遂设立于美洲,成为不隶属于英国政府机构的英国特许殖民公司之一,公司股份的持有者主要是清教徒。年殖民者前往新英格兰建立波士顿,年公司特许状被取消。年新的特许状建立马萨诸塞英王直辖殖民地,并将其司法权扩及普利茅斯和缅因。

(四)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次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干船坞,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皇家海军。年沃尔特·雷利爵士在罗阿诺克岛(今北卡罗来纳州境内)宣布弗吉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但由于食物缺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当地原住民的反抗,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这片殖民地。年正值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期间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获全胜,正式确立英格兰王国作为海上霸权的地位,虽然之后年征讨西班牙的失败暂时延迟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计划。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与西班牙签订《伦敦条约》,正式结束两国的敌对状态,但是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不代表英国取代西班牙的霸权,英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建立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后的三个世纪中英格兰不断地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并巩固国内的政治发展。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中期,此时英格兰已经在美洲建立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今后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十三州、加拿大大西洋和太平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巴巴多斯及巴哈马等。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北美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众多英格兰移民者。英格兰的美洲帝国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例如通过英荷战争的胜利英格兰获得新阿姆斯特丹(即纽约)。不断发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断向西探索,寻求更多的可耕种土地。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法国,并在0年占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

(五)随后澳大利亚(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和新西兰(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使人口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60%至70%,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自治,并是羊毛和黄金的出口地。原本的英国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变化,在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的时期(年至2年)帝国对英国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连串试图扭转这种对殖民地忽视的措施(主要包括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年至年),使得英国丧失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属北美十三州。这段时期有时候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并不一定对英国的经济获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行政管理之后很快恢复对美国贸易的支配作用。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特色。但是在“第二英帝国”时期重商主义很快就让位于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为什么在至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像诸如英属加拿大和英属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们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已。而英属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年被并入全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六)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谷物法》和《航海法案》。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谷物法(或称“玉米法案”)是一道于年至年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生产成本较低廉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它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其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从而损害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年该法被废除,英国《谷物法》废除的最大意义是宣布资本成为英国的最高权力。18世纪中叶中叶以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输出,而很少需要从国外输入。可是从那时起情况就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当时的条件让谷物价格必然低廉,由于肉类价格昂贵让许多耕地变成牧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机器发明正在这个时期推动工业空前未有的发展,人口也有了空前未有的增加。于是英国不得不首先取消粮食输出,最后甚至要求从国外输入粮食。由于革命时期25年的对法战争导致输入发生困难,迫使英国用粮多少局限于本国所生产的,战争所造成的输入困难起了保护关税的作用。但是谷物价格上涨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地租也就增加到以前的两倍,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增加到以前的五倍,因此不久前变成牧场的大部分土地又重新种植谷物。

(七)英国土地占有者(包括几百个勋爵、六万个左右从男爵和出身于非贵族的乡绅)的收入大大增加,于是他们追求起豪华奢侈挥霍无度的生活来,这样即使他们地租有所增加也很快就入不敷出,不久他们的庄园就为重债所累。年的和平清除输入上的障碍,因而粮价下跌。由于租金过高导致租佃者的收入已不足抵偿粮食的生产费用,当时出路只有两条,或是土地占有者降低地租,或是实行真正的保护关税来代替过去实际上起保护关税作用的东西。土地占有者不仅在上院和内阁里占着优势,同时在下院也几乎有绝对的权力(在改革法案实施以前),他们当然选择后者,于是不顾资产阶级以及当时还受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激愤在年实行谷物法。年的第一个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夸特是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然而这个法律不仅不符合工业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不符合农业居民的利益,于是在年又做了若干修改。但是这次修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近几年来粮价总是低廉,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虽然历次修改法律加上议会又屡次组织委员会进行调查,但租佃者仍然不能补偿自己的生产费用,于是哈斯基森和坎宁终于发明著名的调节制,这一制度后来被他们的内阁继任者订为法律。

(九)依据这一调节制时进口税随着国内粮价下跌而提高,随着粮价上涨而降低。以为用这种方法就能保证英国租佃者获得一个高昂而固定的粮价,使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支付高额地租。然而这一措施也没有起什么作用。这一制度日益使人不堪容忍,从实施改革法案以来,在下院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更加坚决反对谷物法,于是罗伯特·皮尔爵士在组阁一年以后就不得不降低关税。反对谷物法的反对党也组织自己的力量,由于粮食腾贵而不得不给工人支付较高工资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惜任何代价力图废除这些它所痛恨的法律——代表农业利益的旧统治的最后遗迹(这种统治使其他国家易于同英国工业进行竞争)。年底曼彻斯特的几个大厂主创立一个反谷物法协会,这个协会的势力在曼彻斯特近郊和其他工业地区迅速扩展开来。反谷物法协会后来称为反谷物法同盟,它组织募捐,创办杂志(反谷物税通报),并出资派遣演说家到各地去,利用一切英国惯用的鼓动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谷物法同盟成立的最初几年里(这正好是处于萧条状态的那四年),其言论是极端激烈的。当年初萧条变为真正的商业危机而使全国工人阶级陷于可怕的贫困时反谷物法同盟就成为真正革命的同盟,它的口号就是耶利米的格言:“饿死的,不如被刀杀的”。它的机关刊物明确地号召人民去造反,并以“长枪和火把”威胁土地占有者。它的巡回鼓动家们走遍全国各地,到处宣传鼓动,他们所用的语言比之他们的机关刊物也并无逊色。群众大会一个接着一个召开,递交议会的请愿书一份接着一份散发,而且正当议会开会的时候同盟也就在紧靠议会大厦的隔壁同时召开代表大会。

(十)当皮尔不顾所有这一切对谷物法只作修改而拒绝废除时,这个代表大会就声明说:“人民对政府再也没有什么可指望,他们应当只靠自己,必须刻不容缓地立即停止政府机器车轮的转动。使用言语的时刻已经过去,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应该相信人民不愿再为穷奢极欲的贵族而活活饿死,如果这一切都不行还有一个能够迫使政府让步的办法,必须(全国大工业城市的大厂主和市政官吏的这个代表大会就是这样声明的)把人民派遣到产生各种贫困的农业区去。但是人民不应该像一群温顺的贫民似的,而要像去仇敌那里扎营似的开进去。”厂主们想采取一种巨大措施,于24小时内就在曼彻斯特赛马场召开一次50万人的集会,并发动一次反谷物法的起义,这就是关闭他们的工厂。七月里情况开始好转,定货数量增加,厂主们发觉危机即将结束。但是人民仍然愤愤不平,贫困现象到处都是,既然反正总要出事,那就应该马上行动。一个斯泰里布雷芝的厂主当情况已经好转而本应提高工资的时候,反而突然降低工人的工资,这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工作以求把工资保持在从前的水平上。于是这件事便成为工人起义的信号,工人使城内和近郊的全部工厂停工。他们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因为厂主(全部是反谷物法同盟的盟员)一反往常,并没有加以任何阻挠。工人召集会议,会上厂主亲自担任主席,他们企图把工人的注意力转到谷物法上。

(十一)年8月9日起义后四天工人进入曼彻斯特,在那里他们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就使全部工厂停工。反对他们的只有一个厂主,他是保守党人,是同盟的敌人。起义扩展到所有工业区,市政当局(在英国一切诸如此类的事情都由市政当局决定)全是反谷物法同盟的盟员,他们那里也没有反对起义者。在这期间同盟的活动家一直是为所欲为的,但是有一点他们是失算了,他们为了要用强力废除谷物法而把人民拖到起义中去,可是人民却很少想到这些谷物法,人民所要求的是年水平的工资和实现人民宪章。同盟发觉这一点以后就立即掉转武器来反对自己的同盟者,同盟的全体成员都报名当了特别警察,他们组织一支镇压起义的新军队(一支为他们所敌视的政府服务的军队),人民的起义很快就遭到失败(这次起义突然爆发是出于人民意外的,因为人民根本就没有准备进行这样的起义)。谷物法依旧保存下来,于是无论资产阶级或人民又都受一次教训。反谷物法同盟为了用事实证明它并没有因起义失败而被彻底打垮,于年又掀起一个巨大运动,号召盟员募集5万英镑。在一年内同盟就超额地募集到这笔款项,同盟重新开始鼓动,但不久就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听众。它总是吹嘘,从年起在工业区已无事可做,可以把自己的活动转向农业区,但是症结却正在于此。

(十二)年起义以后曾经被无耻地出卖过的人民愤慨万分,那时同盟的代表人物已无法在工业区召开公开会议,否则就会被人民打得头破血流,狼狈地赶下讲台。因此他们为了替自己的那一套言论找市场,就不得不到农业区去。这里同盟是有某些实际功绩的,它使租佃者因以前依附土地占有者而产生一种特有的羞愧情感,并使农业阶级成为关心整体利益的阶级。4年同盟在前次募捐获得成就的鼓舞下宣称将开展一次总额为10万英镑的新的募捐,第二天曼彻斯特的厂主曾聚集一堂,半小时内就认捐英镑。4年11月认捐总额达英镑,其中英镑已经付款。几个月以后展览会在伦敦开幕,它也会使同盟有一笔巨额的收入,这一巨大的运动从曼彻斯特扩展到整个英国,吸引英国极大多数资产阶级,但是丝毫也没有引起工人阶级的同情。这个运动的动因是是大不列颠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私利,对这个阶级说来有巨大意义的是建立一种制度。以便至少在工商业方面保有永久的世界垄断,能和竞争者一样支付低薪,同时还能利用八十年来英国因现代工业居于首位而取得的一切优势,在这里因废除谷物法而获益的只是资产阶级而不是人民。资产阶级还要求把这一措施作为改革法案的补充法,改革法案规定采用选举资格,废除对某些个人和团体旧有的选举特权,这在原则上应该使资产者富豪阶级掌握政权。

(十三)但在实际上土地占有者阶级在议会中还保存着相当大的优势,他们派到议会去的代表直接的有各郡产生的14人,间接的有小城市产生的几乎所有代表,此外大城市的托利党人代表也是代表他们的。农业利益的这种优势使皮尔在1年建立托利党人的内阁,废除谷物法会给下院大土地占有者的政治势力以致命打击,实际上会给全部英国法律以致命打击,使租佃者不再依附土地占有者而独立。废除谷物法意味着宣布资本为英国的最高权力,而英国宪法就会根本动摇,立法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即土地贵族的一切财富和一切权力)就会被剥夺。因此废除谷物法对英国前途的影响远远大于任何其他政治措施,而且废除谷物法在这一方面也并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利益。一些人会认为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虽然英国丧失1个美洲殖民地,但年欧洲大陆上拿破仑·波拿巴的最终战败确立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之时英国皇家海军则主宰着海洋,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的英国也得以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这种海外扩张即通过自由贸易和战略优势建立一个“非正式帝国”(在大英帝国的鼎盛时代英国最杰出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勋爵,凭借大英帝国的世界第一强国身份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一个无形的商业帝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衡政策)。

(十四)例如中国和波斯(以前的伊朗)正是被包括在“非正式帝国”中,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这些国家的政府被迫开放市场,并不得不无条件给予英国特权。帝国与“非正式帝国”的扩张为英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提供便利,并以此制造更多商品运至世界各地。从年的维也纳会议到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是全球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大量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年代到年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欧洲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非洲直到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年被认为是英国进入新帝国主义时代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雷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负债累累的埃及统治者伊斯梅尔手中买入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十五)对俄罗斯帝国年起逐渐向南扩张以至威胁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担心也影响英国的政策,年英国控制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年至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并入侵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罗斯进一步向南扩张。英国发动三场阿富汗战争,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英国军队被由俄罗斯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图族人击溃。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中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之后在喀布尔被包围,最后撤退到印度。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阿富汗部族的起义,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正式的帝国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在-年发生的南非战争是英国新帝国主义时期的典型例子,虽然英军很快占领德兰士瓦,但为了镇压布尔人的抵抗让40万名帝国士兵被卷入战争,同时耗费2.5亿英镑。国内舆论开始倾向于怀疑海外扩张的必要性,从此英国开始战略收缩。有人认为政府受到以塞西尔·罗兹为首的在德兰士瓦有黄金矿产的大矿主的影响,所以才会进行这一场战争,这也为之后盛行的“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观点提供证明。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了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防止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无论如何一切都是为了在其他列强兴起的国际环境下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

(十六)年初约瑟夫·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多么地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中国,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为英国的组成部分是在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年印度兵变的直接反应,而起义的缘由之一也是印度国内传统势力反对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现代政策所导致。年普拉西战役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孟加拉国邦的统治权,虽然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英国国内的争议。19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印度全境,年印度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英国政府直接管理,维多利亚女王于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中国香港,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中国的禁令。由此引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最终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与法国联手再度胜利,英国进一步获取在华特权。

(十七)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香港但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的中国港口进行。中国人口过多,领土也不小,英国很难占领中国。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列强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英国独霸中国的地位一直持续到年。年欧洲国家在非洲两块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尔及利亚和开普殖民地,但到了年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以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当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年的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准,而该标准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袭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英国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确立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这又进一步导致至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以及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法绍达事件。法绍达事件是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而在尼罗河上游的苏丹小镇法绍达(今科多克)发生的冲突称,年法国政府派遣远征队自法属刚果东进,以实现其“2S计划”("塞内加尔-索马里计划"),建立横穿非洲的法属殖民帝国。2S计划又称“VS计划”,是19世纪末法国在非洲的扩张计划。

(十八)法国于年全部占领塞内加尔后计划由塞内加尔向东部非洲的索马里扩张,企图建立横贯非洲的法属殖民帝国,因而推行“塞内加尔-索马里计划”。塞内加尔及索马里两地的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都是S,故称2S计划。又因塞内加尔的最西边境有佛得角,而佛得角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是V,所以又有VS计划之称。年7月法国远征队到达法绍达,英国自2年占领埃及后积极推行其“2C计划”(“开罗-开普敦计划”),以图建立纵贯非洲的英属殖民帝国。年9月英国在征服苏丹后一部分英军沿尼罗河南下也到达法绍达,同先期到达的法军相遇。英军坚持苏丹为英国势力范围,要求法军撤离,双方相持不下,形势异常严峻。后因法国政府考虑到自己在法绍达的兵力有限,尤其在法德对抗的形势下不宜再同英国发生冲突,遂决定对英妥协,于年11月命令远征队撤退。年月英法两国达成协议,以尼罗河及刚果河的中心线作为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绍达事件的解决为日后英法两国的接近创造条件。年英国全面占领南非,这项军事行动最早始于年对开普的并吞。在侵犯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不列颠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称作罗德西亚。奥兰治自由邦在南非中部,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

(十九)19世纪0年代布尔人开始侵入,年成立奥兰治自由邦,经英布战争后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年成为南非联邦的一个省。奥兰治自由邦地处内陆高原,属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约毫米。大部属农牧区,小麦、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矿产有金、金刚石、煤等,有采矿、炼油、皮革、畜产品加工等工业。奥兰治自由邦原来是十九世纪下半期位于非洲南部的一个独立国家,后来成为南非的省份,它是现今自治区的先驱。它的开拓者在离开英国管治的好望角州后,在奥兰治河与瓦赫河中间的地带建立成一个自由的国家,并在8年被英国入侵。英国在年的2月17日承认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这个国家在同月2日签署奥兰治河协定后正式独立,而布尔国姊妹德兰士瓦共和国亦在两年后得以独立。德兰士瓦共和国是年–年和1年–年间布尔人在现在的南非共和国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比勒陀利亚(以布尔人领袖比勒陀利乌斯的名字命名)。年第一批荷兰移民抵达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定居,年和年英国两次占领好望角殖民地。年至年的维也纳和会上英国以万英镑的价格从荷兰手中购买好望角地区,开始对其加以统治,好望角地区又称作开普。年对英国统治不满的布尔人开始集体离开开普殖民地,民团司令官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史称老比勒陀利乌斯)在北方内陆建立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等殖民区,这些殖民区在年合并建立德兰士瓦共和国。年第二次布尔战争结束后德兰士瓦共和国灭亡,成为英国殖民地。开普殖民地是大英帝国殖民地,位于南非境内,包括开普敦及其邻近地区,存在于年至年期间。

(二十)虽然奥兰治自由邦发展成一个政治经济上都非常成功的共和国,它经历和英国的长期战争(布尔战争),直至它在年被英国入侵,成为奥兰治河殖民地。年它加入南非盟国,这个共和国的名字有一部份是源自奥兰治河(正如德瓦士兰共和国的名字源自德瓦赫河),但两个名字都是荷兰新教拓荒者以荷兰执政家庭奥兰治家族的名义赐予的。南非联邦是在年5月1日由原先分离的开普殖民地、纳塔尔殖民地、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所组成,纳塔利亚共和国是曾经存在于非洲南部的一个国家,于年由布尔人建国,至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年纳塔利亚共和国被英国攻击,翌年被其吞并,成为纳塔尔殖民地。在英国吞并纳塔利亚共和国之后,当地大多数的“先民”向北进入德兰索兰吉亚,即后来的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年英国人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国交战为由在德班港登陆,于年包围彼得马里茨堡,吞并纳塔利亚共和国。当地的布尔人不愿意接受英国的统治,在老比勒陀利乌斯的带领下再次向西边的内陆高原地带迁移。第二路布尔人迁徙大军则向北,一部分越过瓦尔河与从纳塔尔向西迁徙的布尔人会合,建立几个名为“共和国”的小殖民区,如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通过同当地部落和土著王国的战斗,这些小殖民区最终在9年合并,建立德兰士瓦共和国。德兰士瓦的意思为“越过瓦尔河”,其首都被命名为比勒陀利亚,以纪念带领布尔人摆脱英国统治的老比勒陀利乌斯。老比勒陀利乌斯以布尔人的代表自居出面和英国人谈判,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独立在年获得英国的承认。一年之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去世,其子马蒂乌斯·比勒陀利乌斯(小比勒陀利乌斯)出任德兰士瓦首届总统,最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德兰士瓦国家。

(二十一)-年英国人与祖鲁王国之间曾经爆发过多次战争,其中有10次重大战役使纳塔尔的英国人对镇压非洲人感到力不从心。而此时在阿非利卡人(布尔人的后代)上层出现以博塔和史末资为首的一些亲英派,他们主张两种白人联合起来,以便阿非利卡人能在英国的统治下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他们的努力得到回报,年新上台的英国自由党政府允许阿非利卡人通过大选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重新执政,建立自治政府。年阿非利卡人在开普殖民地的选举中也获成功,这样在四个殖民地中就有三个由阿非利卡人掌权。这时的阿非利卡人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非”,对于战后的英国而言也希望尽快从南非的矿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以达到长期统治南非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非”是英国人和阿非利卡人双方共同的愿望。经过几年的协商在年10月四个殖民地的代表在德班共同讨论建立南非联邦的问题并起草宪法草案,年1月英国议会正式批准《南非法案》,年9月20日英国爱德华七世批准该法案。年5月1日南非联邦宪法正式生效,从此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四个殖民地合并为“南非联邦”,以一个自治领的身份加入英国。南非联邦成立后居住在南非联邦四个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达到60万,远远超过英裔白人的数量。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加尔文派改革教会)和语言(由荷兰语演化而成的阿非利卡语),这样各殖民地阿非利卡人的政党就很快结成一个政党——南非党,由路易·博塔任主席。

(二十二)在年9月的南非第一次普选中南非党击败英裔联邦党,在年11月正式成立南非联邦政府。英国授命亲英的博塔出任首届联邦总理并组阁,博塔去世后由史末资接任直到年。从—年由赫尔佐格建立的国民党与劳工党联合执政,年马兰领导的国民党上台执政到4年新南非的诞生。南非最初以英帝国(后来是英联邦)自治领的身份出现,它的主权和独立是不完整的。直到年南非联邦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它才第一次以主权、独立和平等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年根据英国《贝尔福宣言》南非成立外交部,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行使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力。年根据英国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南非议会于年通过《联邦地位法》,正式通过法律将南非的主权国地位确定下来。之后南非不仅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它的主权和独立地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尊重。年南非退出英联邦,年5月21日南非国民党政府颁布《南非共和国宪法》。这是南非第二个大法,与年颁布的《南非法》相比该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动,仍然维持白人种族主义的统治。年5月1日南非共和国正式成立,即现在的南非。英国在南非和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提出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到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二十三)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英国人在年不仅成为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5年至年之间英国将大约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15%的非洲人、德国9%、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英国的尼日利亚一个殖民地就拥有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年年仅十八岁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登基为英国女王,直到她在年逝世被称为维多利亚女王。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经过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国控制全球海权,主宰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在5年留下的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的英国曾经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的来源国和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在19世纪这种情况开始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国家寻求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场,到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二十四)工业化在德国和美国迅速进行,使它们迅速赶超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强大的欧洲西方国家。到年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虽然无形出口品(如银行服务、保险和船运)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年的六分之一。英国不仅只在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优势。英国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印度、中国、拉丁美洲和非洲内陆跟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英国的商业困境因至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贸易的原则(德国于9年、法国于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英国也在这段时间放弃自由贸易、美国早在0年代也就是南北战争时期就放弃自由贸易),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欧洲和之后北美洲的加拿大跟美国的政府与企业领袖们因此开始将海外的殖民地作为他们新的市场,这些海外殖民地将成为宗主国的出口市场,而他们则被安置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之下使得其他国家商品无从与宗主国产品竞争,同时它们还依然是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英国虽然直到年以前都秉持自由贸易原则,却一边和其它工业化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以防原本在其势力范围的地区落入他国之手。之后英国依旧对来自其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商品实行贸易优惠制度,至英国于年加入欧共体后方才停止这些对外贸易优惠政策,转而对原殖民地商品实行贸易壁垒。

(二十五)随着加拿大(7年)、澳大利亚(年)、新西兰(年)、纽芬兰()和南非联邦(年)相继取得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自治领之间的外交关系主要由英国的外交部负责,而加拿大虽然在年设立外交部,其与帝国内其他国家的关系依然通过帝国派在加拿大的总督、自治领驻伦敦的高级专员(加拿大于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级专员,澳大利亚则在年效仿)和英国在海外的外交使节们维系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代表帝国内所有的自治领政府宣布参战的,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年与美国签署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虽然英国政府允许上述地区自治,但英国政府依旧可以干涉自治领内政,直到年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以后才有所改变。

(二十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喀麦隆部分地区、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大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二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虽然英国赢得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新的殖民地,但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这种民族主义情绪。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年的《贝尔福宣言》和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年拥有首位部门大臣。

(二十七)加拿大在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7年加拿大向美国华盛顿派遣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首位驻外大使。爱尔兰自由邦在英爱战争后于年取得自治领地位,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年断绝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在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年完全独立。20世纪初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美苏两国的影响导致大英帝国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同时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英国最终被迫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将帝国体制转变为松散的英联邦,而英国也由当时的全球性大国变为今日的地区性大国。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超级大国,接受美国的崛起。年9月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它自己和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爱尔兰(该国在1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二战最终摧毁英国原已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

(二十八)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年加入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年起就试图加入欧洲共同体,并在年如愿以偿,削弱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英国在各自治领的经济影响力被削弱。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在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印度独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国开始瓦解,而英国为了让印度加入英联邦,从而允许新成员国不必效忠英国君主。印度独立后的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放弃莫卧儿皇帝头衔,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年)和马来亚(年)的独立。年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建国,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在地中海地区中说希腊语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腊的版图内,与居于岛内、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土耳其人发生冲突,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但英国在塞浦路斯岛保留两块主权基地。4年英国位于地中海的殖民地马耳他独立,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该事件代表着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二十九)大英帝国在非洲统治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年)、乌干达(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年)、冈比亚(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6年)以及斯威士兰(8年)也相继独立。由于英国国力衰退,在6年联合国区域集团重新划分后由英国主导的英联邦国家组被取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被划入西欧及其他组,而其余英联邦国家则被划分到相应的地区组,这标志着英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运动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的存在就显示当地白人想要压制土著黑人的想法,南非白人政权也因种族隔离政策于年退出英联邦。这种残酷的种族主义统治手段一直持续到1年时任南非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才得以终结,而南非共和国直到4年曼德拉出任总统后才重返英联邦。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但随着4年马拉维和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至此英国结束其在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

(三十)阿根廷试图夺回英国控制下的福克兰群岛,最终在年引发马岛战争,但最后阿根廷战败,并未能控制福克兰群岛。而英国最后一块在亚洲的殖民地香港则于7年7月1日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香港回归标志着大英帝国的终结。英国议会虽然于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予自治领自治的权利,但英国还是掌握着这些地区的案件终审权和修宪权。例如加拿大在9年和年分别收回终审权和修宪权,澳大利亚在年收回案件终审权和修宪权,而新西兰的终审权则要等到4年1月才由位于伦敦的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移交至新西兰高等法院。加拿大在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16年后的年才开始签发加拿大护照以取代英国护照,澳大利亚则在9年开始签发澳大利亚护照。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年至2年)的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2年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英国至今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上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早已比不上19世纪时英国的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目前英国在海外还有14块英属海外领地,并且还有16个国家以英国国王作为其国家元首,这些地区统称英联邦王国,但英国政府已经不会对这些地区的内部事务和外交事务进行干涉。

(三十二)西印度群岛是原英国殖民地的政治联盟,年1月1日成立,包括除巴哈马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以外的所有西印度群岛的英国属地,主要成员为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首府设于特立尼达岛的西班牙港。年牙买加首先退出联邦,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也宣布脱离,联邦于同年5月1日解体。年牙买加等10个英属殖民地合并成立“英属西印度联邦”,联邦参加年的罗马奥运会,不过在最初的蜜月之后联邦就失去了团结。牙买加和特立尼达两个大省垄断联邦政府的议程,这让小省感到很郁闷和不满。敌对的状态使牙买加在年退出联邦,第二年联邦解体。在联邦存续期间它有10个省,首府在特立尼达岛西班牙港西部不远处一个叫查瓜拉马斯的地方。英国殖民地统治方式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形式,而非中央集权。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殖民政策则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中英国仍保留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国、克什米尔国,非洲的布干达王国、巴苏陀兰王国、桑给巴尔苏丹国,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酋长国和苏丹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两国原来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有观点认为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统治方式相比,英国的统治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长久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独立之后仍愿意与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

(三十三)大英帝国在年达到领土扩张的顶峰,大英帝国海外的版图如下。直布罗陀: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英军同年攻占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至年列强签定乌德勒支和约结束战争,和约中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割让予英国,自此英国占有直布罗陀至今,而西班牙至今一直要求英国归还直布罗陀;马耳他:年法国派拿破仑领兵远征埃及,法军途经马耳他,将统治当地两百多年的圣约翰骑士团赶走,马耳他一度成为法国领土。年英军击溃马耳他的法军占领马耳他,马耳他人也主动要求英国管治。年英国正式宣布马耳他成为英国殖民地,4年马耳他脱离英国独立;塞浦路斯:自十五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年柏林会议决议将塞浦路斯的管治权交予英国,而主权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与英国开战,英国正式终止塞浦路斯与奥斯曼的从属关系。至5年英国正式宣布塞浦路斯成为英国殖民地,年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亚丁: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得该港口,年东印度公司将统治权交给英国政府,成为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辖范围。年亚丁与其内陆地区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亚丁保护地。年亚丁加入南阿拉伯联邦,后者于7年独立为南也门,0年南北也门统一后亚丁依然是也门的一个港口城市;巴林:年英国政府与巴林埃米尔签署协议将其变为保护国,1年巴林宣布独立;不丹: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边境地区,年不丹与英国签署条约。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对不丹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也结束对不丹的控制;英属新几内亚(现巴布亚新几内亚):4年英国在此建立保护地,年转由澳大利亚管理并更名巴布亚,9年巴布亚与其余的新几内亚合并并独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三十四)文莱:8年英国宣布文莱为其保护国,2年至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年文莱脱离英国的保护完全独立;缅甸:英国经过年、年和5年的三次战争后占领缅甸全境,并将其置于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直到年。2年至5年日本曾占领过缅甸,年缅甸独立;英属锡兰(今斯里兰卡):年东印度公司从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年交由英国政府管理,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年锡兰取得独立,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英属香港(今中国香港):1年鸦片战争胜利后与清朝签订南京条约,英国取得中国香港岛,0年英国在英法联军之役后与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又获得中国九龙半岛。年英国向大清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广东省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九龙界限街以北的地方及附近若干岛屿置于位处维多利亚城的香港政府管理之下,租期99年,这一个地方被英国命名为新界。4年英国在中英联合声明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中国香港交还给中国政府,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英属印度(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明珠”。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称号,年印度分裂为两个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后独立。年与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建立共和国,2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三十五)伊拉克:英国在一战期间占领原属土耳其的伊拉克,0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国际联盟授权下的委任统治。2年伊拉克实行自治,年独立。1年至5年间英国曾重新占领过伊拉克;科威特:年起科威特埃米尔就与英国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丧失部分主权,年科威特完全独立;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4年至年间英国与马来亚半岛上的多个苏丹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年部分州组成马来联邦。2年至5年间马来亚全境被日本占领,6年除新加坡外的马来亚组成马来亚联邦。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包括年没有加入马来联邦的州,年完全独立。年与新加坡(后独立)、北婆罗洲和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5年退出宣布独立;马尔代夫群岛:7年被纳为英国的保护国,5年独立;英属巴勒斯坦:8年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原属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领土,0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年英国放弃委任统治;尼泊尔:年英国与尼泊尔王国战争,英军胜利后从年起在尼泊尔宫廷派驻特别代表,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也随即获得独立;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今东马来西亚的沙巴,1年文莱苏丹将该地区割让给英国北婆罗洲公司,年起英国政府对其进行直接管理,2年至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年更名沙巴并加入马来西亚;阿曼: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就控制着阿曼繁荣的贸易,1年阿曼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年独立。

(三十六)卡塔尔:6年起英国就与卡塔尔的统治者协定,将卡塔尔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年独立;英属砂拉越(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1年文莱苏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担任该地区的总督,1年至年间砂拉越的领土不断扩大。2年至5年日本曾占领该地区,6年英国政府正式取代布鲁克家族对沙拉越进行统治,年加入马来西亚;海峡殖民地(即今天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年这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管辖,年起由印度政府管理。7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二战中这三个城市都曾被日本占领,年马六甲和槟城加入马来亚,年独立。新加坡则单独继续保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内,年才允许其自治。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5年退出宣布独立;外约旦(今约旦):8年英国占领曾经是土耳其约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约旦,0年起对其进行委任统治,年外约旦与巴勒斯坦分离,年英国允许约旦王国成立,但直到6年才让其完全独立于英国;特鲁西尔酋长国(今阿联酋):7年起英国与当地的阿拉伯统治者们签订保护条约,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保护范围”之下,1年获得独立;威海卫(今中国山东省威海市):年英国向清政府租借该港,年归还。刘公岛为大英帝国海军续租十年,至0年归还;巴苏陀兰(今莱索托):8年英国吞并该地区,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4年英国恢复对其的直接管辖,6年独立;贝专纳(今博茨瓦纳):4年英国远征军到达该地,5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年贝专纳部分地区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其余部分继续直接隶属于英国的管辖之下,6年独立;

(三十七)英属多哥: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被分为法属多哥和英属多哥。战后英国对该地区进行委任统治,年被并入黄金海岸,加纳独立后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英属喀麦隆: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英国对其部分地区进行委任统治,年英属与法属喀麦隆合并并宣布独立;冈比亚:自年起该国就是英国商人的要塞,年被并入塞拉利昂,8年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4年部分内陆地区也被宣布成为英国的保护国,5年获得独立;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自年起英国商人就开始在此聚居,年至4年是英属塞拉利昂的下设行政区,其中年至年曾由商人控制。年起其领土开始向内陆扩张,4年英国设立黄金海岸殖民地,4年其边界最终被确定。年将英属多哥并入,年独立;埃及:2年埃及被英国占领,年至2年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2年获得独立。但对英国履行必要的条约义务,英国军队在该国持续驻军直到年;肯尼亚: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8年将其并入不列颠东非公司管辖,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年获独立;毛里求斯: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毛里求斯,8年获独立;尼日利亚:年在该国建领事馆,1年吞并部分地区,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6年交由皇家尼日尔公司管理。2年至年间英国继续占领尼日利亚的剩余领土,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对尼日利亚施行统治。年南北尼日利亚合并,年将英属喀麦隆并入尼日利亚,年获独立;

(三十八)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1年起划归英属南非公司统治,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该地,年北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和南罗得西亚成立中非联邦,4年获独立;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年起就有传教士在次建立据点,1年英国在此建立中非保护地,年被命名为尼亚萨兰。年与南北罗得西亚合并成立中非联邦,4年获独立;塞拉利昂:自7年起塞拉利昂就是英国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的重要据点,7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年其内陆地区被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国,年获独立;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年英国从非洲部落手中夺得南罗得西亚,并由英属南非公司管理。年成立责任政府,由英国政府管理。年至4年间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中非联邦,5年该国的白人少数政府自行宣布独立,只获得南非等少数国家承认。0年白人政权与黑人族群达成共治协议更名津巴布韦,成为获广泛承认的主权国家;英属索马里兰:4年成为亚丁的保护国,7年划定边界,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0年至1年间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年并入索马里后独立;南非:年和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年全面吞并好望角,2年起受英国直接管辖。英国占领这个原属荷兰的殖民地后众多荷兰裔白人开始向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移民,但英国在年布尔战争后吞并这两个地区。纳塔尔则于年被英国吞并并成为其殖民地,年由上述殖民地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一个自治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年纳米比亚的鲸湾港被宣布为英国领地,4年被并入好望角殖民地。5年英国吞并该港周围的德国殖民地,于年成立南非委任统治地,0年独立;

(三十九)斯威士兰:年英国与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统治者进行联合保护,年英国单独对其保护,8年独立;苏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后在0年代埃及统治被马赫迪推翻。年英国以埃及的名义重新占领苏丹,并与埃及共同对苏丹进行统治,年苏丹独立;坦噶尼喀:原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年独立,4年与桑给巴尔组成坦桑尼亚;桑给巴尔:1年英国在该岛建立领事馆,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年独立,次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乌干达:年不列颠东非公司与布干达王国签订条约,4年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年其他几个地区陆续加入保护国。年成立乌干达殖民地,2年独立;阿森松岛:年拿破仑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后,英国为防止法国人控制该岛在此驻军,2年起由圣赫勒拿岛对其进行行政上的管辖;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年起就有英国的洋苏木砍伐者在该国沿岸定居,之后西班牙与英国展开对该地控制权的争夺,直到6年英国取得完全的控制权。2年至4年该地由牙买加管辖,4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年独立;加拿大:法属加拿大在0年被英国占领,年成立英属魁北克殖民地,年加拿大被分为上下加拿大两个独立的殖民地。之后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为东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称作西加拿大,东西加拿大又分别是后来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们与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于7年合并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之后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西北地区和纽芬兰岛又陆续加入加拿大自治领。年取得自治权,年取得修宪权后获得完全独立;

(四十)福克兰群岛:5年英国首次占领福克兰群岛,之后在西班牙的抗议下于年撤出,18年又重新占领,1年开始进行殖民统治。年阿根廷宣布福克兰群岛归其所有引发马岛战争,英国在战争胜利后重新取得该岛的主权,目前阿根廷与英国仍然对此岛屿的主权存有争议;纽芬兰自治领:15世纪后期起英国的船只就在该地区海域捕鱼,年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登陆纽芬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年纽芬兰成立责任政府,但年英国又恢复对其殖民统治,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领;安圭拉岛:年部分圣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年该岛被宣布为英国领土,2年至7年它与圣克里斯托弗由一个联合政府共同管理。7年退出,9年英国恢复对该岛的统治;安提瓜圣克里斯托弗:于年对其进行殖民统治,年被置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年独立为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群岛:7年开始被英国统治,年独立;巴巴多斯:5年起开始有人在该岛上居住,年归英国政府统治,6年独立;百慕大群岛:2年一家伦敦公司开始管理百慕大,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英属维尔京群岛: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开曼群岛:年西班牙割让该群岛,行政上一直属牙买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多米尼克:1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年法国重夺多米尼加,英国则于年再度占领,8年独立;格林纳达:2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年法国重夺格林纳达,英国则于年再度占领,4年独立;

(四十一)牙买加: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该岛,2年独立;蒙塞拉特岛:年起岛上开始有人居住,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曾在4~8年和2~4年两度统治该岛;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年圣克里斯托弗成为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2至年间曾被法国短暂占领。2年圣克里斯托弗与尼维斯岛组成联合政府,年独立,称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该岛,年又归还法国,年和年英国又分别两次重新占领。年英国吞并圣卢西亚,9年独立;圣文森特:英国于2年占领该岛,年~年法国曾占领该岛,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特立尼达岛: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8年与多巴哥成立联合政府,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6年英国吞并该群岛,之后曾先后由牙买加和巴哈马的殖民政府管辖,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圣赫勒拿岛:年英国吞并该岛,年起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管辖;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防范年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而由英国皇家海军于年占领该岛,年起成为隶属于圣赫勒拿岛行政管辖的英国殖民地;

(四十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一个殖民地,年詹姆斯·库克就提出对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进行开发,年第一批英国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年新南威尔士成立责任政府。年昆士兰成为英国在摩顿湾所建的第一个殖民地,一开始隶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年脱离,成立独立的责任政府。年英国议会决定在澳大利亚成立新的殖民地,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南澳大利亚,年南澳大利亚成立责任政府。塔斯马尼亚则早在年就被欧洲人殖民,最早被称作范迪门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下的一个行政区。年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年成立责任政府。年来自塔斯马尼亚的英国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4年后成立责任政府。西澳大利亚则从年开始就被殖民,但直到年才成立责任政府。年由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西澳大利亚合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后取得自治领地位。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埃利斯群岛(今图瓦卢):2年该群岛被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6年埃利斯群岛与吉尔伯特群岛组成殖民地,8年独立;吉尔伯特群岛(今基里巴斯):2年与埃利斯群岛一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6年与埃利斯群岛组成殖民地,9年独立;

(四十三)斐济:年起就有传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济定居,4年应斐济酋长的要求,英国将斐济置于其保护之下,0年独立;瑙鲁:原属德属新几内亚,一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一直持续到8年瑙鲁独立;新西兰:詹姆斯·库克分别于9年和年对新西兰北岛和南岛提出主权要求,年英国与当地毛利人签订条约,英国开始统治新西兰。年新西兰成立责任政府,后取得自治领地位。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皮特凯恩群岛:年英国军舰邦蒂号发生军变,9名水手逃亡该岛,并在此定居,年英国将其纳入帝国版图;所罗门群岛:年起成为英国保护地,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8年独立;汤加:9年汤加统治者与英国签订友好条约,年起受英国保护,0年独立;新赫布里底群岛(今瓦努阿图):原为英国和法国的共属殖民地,0年独立;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英国于年和年分两次夺得原属于荷兰的三块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年块殖民地被合并组成英属圭亚那殖民地,6年独立;英属南极领地:9年英国对该地区声明主权,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南极洲领土声明主权的国家,年和7年英国分两次声明南极洲的部分领土主权。年《南极条约》规定南纬60°以上的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也禁止在南极洲其他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在此移民或从事其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于是英国将其军事存在撤回南纬60°以北。

本杰明·迪斯雷利

(一)本杰明·迪斯雷利(4年12月21日–1年4月19日)是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8、4~0),在把托利党改造为保守党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迪斯雷利于4年12月21日诞生在伦敦,他的父母亲都是意大利籍的犹太人,还在十八世纪时就随家庭移居英国。父亲伊萨克·迪斯雷利是个有成就的文学家,曾到欧洲大陆旅行过,是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的信仰者,又同国内启蒙派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罗伯特·骚塞、历史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等过从较密,受他们的影响后思想倾向于进步。伊萨克本来就不是犹太教的虔诚教徒,后来因为同犹太人马尔科斯争吵,从7年起他就退出犹太教的集会,让他的孩子们改宗英国国教。迪斯雷利少年时代所受教育颇有些特殊,这对他以后性格和思想的形成也许不无影响。他虽然1岁就接受英国国教洗礼,但事实上他仍是在犹太教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幼年在一些较小的私立学校受教育,上学期间用的是希伯来文(即犹太人的语文),12岁之前没有进过英国国教的教堂。1岁时父亲又送他进入一个不信奉国教的牧师伊利科根博士办的学校读书,学到的古典知识有限,这样一种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的教育,培养迪斯雷利这个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独特的性格。他习惯于独自行动,内心里有着一股傲气和强烈的领袖欲,为达到目的有时不惜冒风险。他颇以自己的犹太人种族而骄傲,一直到老年时他还曾对一个年轻的犹太人这样说:“你和我同属于一个种族,这个种族能够做到一切而不失败”。

(二)他15岁时辍学回家,在家自学期间梦想将来当个伟人,能像荷马、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威廉·莎士比亚或拿破仑那样举世闻名。17岁时父亲送他进入一个犹太人聚居的弗里德利克区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他在这里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并和文学界有了交往。年他首次随父亲出国到德国,沿莱茵河作短暂旅行,大大开阔他的眼界。他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当沿着这美妙动人的河顺流而下时,我就下决心不当律师了”。从德国回来后他离开律师事务所,决心干一番大事业。年他参与一桩美洲矿业公司的投机事业,负责编写介绍矿业公司的小册子。父亲的一位朋友出版商约翰·马雷欣赏他的才能,约他合资办一份日报,取名《代表》,他慨然应允。不料半年后公司破产,迪斯雷利负了一笔巨债,这成了他整个前半生背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办报也成了空谈,为此还同马雷发生争吵。投机事业受挫后他继续从事创作,年他的一部匿名中篇政治讽刺小说《维维安·格雷》问世。小说攻击马雷,他本人的作者身份也很快被戳穿,因而遭到马雷和文学界朋友们的冷遇。这一系列变故对一个初出茅芦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不堪忍受的沉重打击,他已接近精神失常。为了恢复健康的他到意大利、瑞士旅行。养病期间又撰写《波帕尼拉大尉旅行记》、《年轻的公爵》等作品,—年迪斯雷利到地中海沿岸和近东国家进行一次长达16个月的旅行,游历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巴勒斯坦和埃及。这次旅游在迪斯雷利的生活道路上具有转折的意义,他的健康完全恢复。在国外(尤其是近东的访问)引起他对政治、外交的浓厚兴趣,深感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投身于政治斗争。

(三)从国外回来后迪斯雷利决心竞选议员,年初他搬入伦敦西区(资产阶级聚居区),开始出入豪华府邸,走访政界知名人士。出版他的新作、传记体小说《康泰利尼·弗来铭》,展开积极的竞选活动。迪斯雷利在思想上倾向于托利党,但当时正值年第一次议会选举改革前后,辉格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居优势,这使他左右为难。审时度势的迪斯雷利决心以独立的激进派面目出现,他在一次竞选演说中说:“我不管什么党不党,我是没有党的依靠,独立站在这里”。又说:“我也是保守党,保守我们制度中一切好的;我又是激烈党,革除一切坏的。”但是没有明确的党派背景毕竟得不到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他最初几次在家乡附近外康布城镇的竞选活动都遭到失败。年迪斯雷利加入保守党,但直到年他第五次竞选时才在温德汉·列维斯帮助下,二人一起作为肯特郡梅德斯通的保守党议员进入议会。不久列维斯去世,年迪斯累里同列维斯的寡妻、比他大12岁、有钱的玛利安娜·伊万斯结婚。这桩婚事虽然在上流社会受到非议、讥笑,被认为男女双方在各个方面都不门当户对,但迪斯雷利夫妇却非常美满地一直生活到白头偕老。迪斯雷利在议会里的活动是从领导青年英国开始的,1年大选后罗伯特·皮尔组织起他的第二届保守党内阁,迪斯雷利未能入阁,对皮尔十分不满。这个时期他在下院领导一个名为“青年英国”的托利党人小集团的活动,这个团体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三个年轻人,迪斯雷利是它的真正领袖。“青年英国”的宣传,美化中世纪封建社会,主张恢复贵族的一切特权。为了欺骗群众的他们在议会里蛊惑人心地宣称他们赞同保护童工的法案,反对压迫爱尔兰等。

(四)实质上“青年英国”的思想反映土地贵族对工业资产阶级势力日益上升的不满情绪,他们既反对皮尔政府对资产阶级自由贸易派的让步,也反对真正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所以马克思贴切地指出“青年英国”所主张的是“封建的社会主义”。4—7年问世的迪斯雷利的三部曲《康宁斯比(年轻的一代)》、《西比尔(两个国家)》和《坦克雷德(新十字军征伐)》中,就通过文学语言清楚地表达“青年英国”这种观点。《西比尔》一书更直接写道:“我的愿望是亲眼看到能重新有自由的君王,‘青年英国’认为工业城市、矿山、工业化给人民带来苦恼、贫困。”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导致“青年英国”在组织上很快趋于瓦解,到四十年代后期这股反动思潮就成了历史上的陈迹。谷物法的废除促使迪斯雷利和皮尔最后决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降低关税,实行自由贸易。皮尔政府在自由资产阶级推动下决定放弃保护关税政策,于年废除谷物法,开放粮食的自由贸易。这一决定引起托利党人的强烈不满,迪斯雷利借机在下院组织起反皮尔内阁的反对派,发表一系列雄辩的演说反对皮尔。皮尔心灰意冷,辞去职务,内阁也随之倒台。8年迪斯雷利正式当选为保守党的领袖,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逝世。迪斯雷利担任党领袖的初期,保守党不仅四分五裂、困难重重,而且正面临一个大转变的新时期。到十九世纪中叶党已经采用“保守党”的名称,组织上也已经扩建成有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全国性大党,但是在政治上还没有完成适应新形势的转变。

(五)它的政治路线已经不能满足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已经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的新需要,从年皮尔内阁倒台到4年迪斯雷利组阁的近0年间保守党仅有三次机会执政(即、—59、6—68的三届德比-迪斯雷利内阁),时间总共不足5年。为了摆脱困境的迪斯雷利提出改造保守党的纲领,主要是两点:一是对内推行比较积极、灵活的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二是对外则肩负起建立庞大殖民帝国的使命。由于德比伯爵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的健康状况不佳,三届内阁的重担主要是财政大臣迪斯雷利承担。年迪斯雷利向议会提出一个新的选举改革法案,要求扩大选民人数,把农村租地经营者的选举资格由50英镑降低到10英镑,目的在于争取这部分人的支持。但是保守党议员认为这个要求太过份,而自由党人还感到不满足,法案因而未能通过。7年2月迪斯雷利吸取6年格莱斯顿失败的教训,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又提出一个比自由党6年法案稍进一步的新的议会改革法案,议会于7年8月通过。新法案规定在城市里凡交纳济贫税的房主和每年支付不少于10英镑房租、居住期不少于一年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在各郡中年收入不少于5英镑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支付12英镑地租的租地经营者都得到选举权。一部分熟练工人也取得选举权,新法案使选民增加一倍,达到万人。7年议会改革的成功不仅巩固保守党的队伍,提高党的威望,而且使迪斯雷利个人的声誉大增。8年2月德比因病去职,迪斯雷利就接替首相职位,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终于“攀到油滑竿的顶端”。但是由于政府在爱尔兰和其他一些问题上仍不得人心,在8年末大选中保守党失败,迪斯雷利被迫辞职。

(六)在重建保守党的过程中除了内政方面的一些改革外,迪斯雷利还把积极向外侵略扩张、建立强大的、称霸世界的英国殖民帝国作为他的奋斗纲领。8—4年在野时期迪斯雷利就曾大力攻击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自由党内阁没有远见,无视帝国的利益。4年2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迪斯雷利以70岁的高龄受命组织他自己的首届内阁。迪斯雷利是在形势已经大为好转的情况下执政的,保守党在国内已赢得声誉,内阁又得到议会大多数的支持。所以虽然他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也欠佳,但他在任职期间仍不遗余力地推行殖民侵略扩张政策,为修建英国殖民帝国大厦立下汗马功劳。首先是夺取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苏伊士运河9年通航,在这之前英国本来没有对修建运河投资,这条航路完全是法国和埃及人联合搞起来的,但运河通航后所带来的巨额收入使英国资产阶级垂涎欲滴。年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帕夏遇到财政危机,打算出卖所握有的运河股票。但法国人贪心不足,还打算再压一下价钱。迪斯雷里探听到消息后连夜私下找罗斯柴尔德家族借钱,用万英镑的低价一举购买埃及政府的全部股票(约占运河全部股份的45%)。再加上一些小额股票,英国从而控制这条东西海上运输的命脉,此事一经传出举国兴奋若狂。其次年由迪斯雷利建议议会通过决定授予维多利亚女王以“印度女皇”的称号,并于年元旦在印度首都德里举行隆重的加冕典礼,维多利亚多年的女皇梦终成现实。

(七)迪斯雷利此举不简单是报答女王对他的支持,更主要地是向英印人民炫耀帝国的伟大,在人民群众中煽动沙文主义情绪。原来只在口头上使用过的“大英帝国”的称谓,自此以后就成了英国的正式名称之一而见诸官方文件。为了表彰迪斯雷利的功绩,维多利亚女王晋封他为比孔斯菲尔德伯爵。迪斯雷利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还是所谓东方问题,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土耳其奴役下的巴尔干各族人民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保加利亚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近东的形势又告紧张。英国由于在土耳其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竭力支持土耳其苏丹,反对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俄罗斯帝国则相反,它力图假手斯拉夫人的解放斗争,摧毁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从而削弱竞争对手英国在近东的势力。双方各不相让,矛盾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年俄土战争的再次爆发。经过四次普列文会战后俄军终于越过喀尔巴阡山,前锋抵达亚德里亚堡。消息传到英国后对政府东方政策的正确性公开表示怀疑,内阁内部也反映出不满,外交大臣小德比勋爵要求对政府传统的东方政策重新进行审查。迪斯雷利不能容忍俄国势力逼近地中海,将小德比勋爵解职,命令英国皇家海军进驻伊斯坦布尔锚地,决定为保卫奥斯曼帝国不惜一战。俄国战力已经消耗殆尽,又害怕像年克里米亚战争一样遭到西方国家围殴,不得不退兵。

(八)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经俾斯麦调解逼迫俄国对英国全面让步,吐出大部分战果,而英国却不经一战取得塞浦路斯岛作为防卫俄国南下的抵押品。回国时迪斯雷利的威望达到顶峰,除土耳其外迪斯雷利还积极向伊朗、阿富汗扩张。俄土战争之后英俄在阿富汗的争夺又激烈起来,为了尽快占领阿富汗的英国于年发动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军在一开始击败阿富汗军队的抵抗,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但是英国的胜利没有保持多久,阿富汗爆发全民的反英起义,英国侵略军受到阿富汗人民的沉重打击。阿富汗军队收复首都,粉碎迪斯雷利并吞阿富汗的计划。在阿富汗的失利给迪斯雷利政府的统治以沉重打击,继之而来的在南非的失败则最终导致内阁的倒台。英国早就图谋侵占南非两个布尔人的国家——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但一直未能得逞。19世纪60年代末在布尔人国家领土上发现钻石矿,为了占有这些宝藏在年迪斯雷利保守党政府宣布占领布尔共和国。当时布尔人正同南非土著居民祖鲁人作战,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英国人立即投入反对祖鲁人的战斗。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在战争中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英国军队竟然被手执棍棒、弓箭的祖鲁人打得惨败,虽然最后(9年秋)祖鲁人还是遭到失败,但他们给英国军队的沉重打击和0年开始的德兰士瓦布尔人的起义却使得迪斯雷利政府威信扫地。0年4月大选保守党失败,长达6年的迪斯雷利保守党内阁宣告结束。迪斯雷利仍担任该党领袖,并完成政治小说《恩迪米昂》(0)。1年4月迪斯雷利逝世,享年77岁。

#世界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